本刊特约 | 玄铁宏观调控新政指向“活跃资本市场”,权重周期蓝筹股起舞,科技股回调,存量博弈进入快速轮换周期。
(资料图片)
政策刺激 权重周期蓝筹股起舞
日前,高层定调:“要活跃资本市场,提振投资者信心。”证监会表态:“坚持以市场稳、功能稳、政策稳,促进预期稳。”截至27日的三个交易日里,在沪深56个行业涨幅排行榜上,权重周期蓝筹股起舞,保险、房地产和钢铁行业指数领涨,分别上涨8.42%、7.31%和6.52%,三者年内涨幅分别升至6.2%、-3.5%和6%,相比同期沪综指的年内涨幅4.1%,仍是补涨态势。
从调控新政推出、蓝筹躁动、再到断言牛市已至……类似群体乐观,在过去数年一再浮现。问题是:谁来拉,钱在哪,涨多少?笔者认为,如今,A股流通市值较2015年7月8日接近翻番,沪综指跌至3216点,要突破箱体格局,所需增量资金当以三四万亿元来计算。
谨慎来看,活跃市场和全力救市迥然不同,不同的政策,传导效率不同。经济学家任泽平微博称:“根据历史经验,传导的顺序是:政策底、情绪底、市场底、经济底。”从市场现状来看,股市利好政策并未穷尽,昔日的重磅武器如暂停IPO等并未出现,全面救市的背水一战尚未到来,此时断言“铁底已现”未必灵验。
即使是A股救市,亦有两种情况:一是救经济的附带之策。二是救流动性的维稳举措,防范股灾风险外溢。如今,A股格局既非千股跌停的股灾,亦非万马齐喑的冰冷景象,属于存量博弈+箱体震荡格局的中位水平,两成多个股的赚钱效应犹存。27日,在沪深两市逾5200只股票中,有1305只年内涨幅逾两成。
周期蓝筹未到全面启动时刻
中国式产业调控在A股有放大效应,主因有三:一是直接出台限价限售等行政干预举措,间接通过利率升降等方式改变企业经营成本,二者影响企业盈利和估值预期。二是调控政策的快速转向,影响相关行业估值的可预测性、确定性和持续性。三是对景气周期股的打压效应远强于萧条周期股的扶持效应,捅破资产泡沫的难度远低于吹胀泡沫。从行为金融学来看,止损痛苦的烈度或是止盈快乐的三至七倍。
从股市环境来看,当下属于经济弱复苏+企业低盈利的组合,催生盈利驱动型牛市的时机并不成熟,更大概率是筑底煎熬期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上半年和6月份同比分别下降16.8%和8.3%,利润增速低于年初预期。
27日,A股成交0.78万亿元,为年内较低水平,难以赋予权重蓝筹更高的流动性溢价。在此背景下,期待启动以金融+地产为主导的牛市行情,难度极大。同时,场外资金仍在观望。楼市股市利好政策尚有待落实,拿多少真金白银救市并未明确。此前多是复杂的双向博弈,市场反弹越强,预示着救市资源兑现越少。
市场风格快速轮换
结构行情分化加速
过去8年,A股深陷存量博弈格局,政策风向和股市风格的轮换太快,市场状态可谓僧多粥少。
27日,沪综指重上年线,但承担新经济企业融资重任的科技板块却下行。27日,科创50收于952.3点,逼近周一创下的年内谷底949点。25日至27日,A股前期领涨行业互联网、通信设备和传媒娱乐板块领跌,累计分别下跌2.99%、2.69%和2.45%,目前年内涨幅分别为36.7%、53.5%和23.2%。其中,互联网指数较年内峰值已缩水逾25%。
本周,机构增配权重周期股。如此跷跷板效应,加剧了市场的电风扇行情特征。一方面是因为散户市效应,高抛低吸和波段操作策略成为主导。一方面是政策干扰所致,短线资金围绕调控政策方向快进快出。
本周,周期蓝筹起舞现象一旦蔓延,将产生资金虹吸效应,结构行情将加速分化。两大现象值得关注:
一是A股估值向H股靠拢。StockQ全球股市排行榜数据显示,截至26日,若以从今年高点回落幅度来计算,香港恒生国企指数和恒指领跌,分别下跌15.8%和14.6%。恒生AH股溢价指数27日收于141.6点,为年内中上水平,若H股见底,A股有望筑底。
二是京A估值对沪深A股的牵引效应。北证50指数27日收于843.58点,再创历史收盘新低,年内下跌10.5%,较去年6月峰值缩水近三成,50只成份股的市盈率中位数为19.9倍。从市值和股本来看,微盘股指数与其最为接近,年内涨幅为27.4%,400只成份股的市盈率中位数为34.8倍。
(本文已刊发于7月29日《证券市场周刊》,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,不做投资建议。)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